贞丰“红岩脚岩画”崖高100多米,宽300多米,岩画分布在高10余米、宽50余米的崖壁上。大多以赭色涂绘,有猪、鹿、人、手等图形,迄今隐约可见图像数十幅。岩画上的猪颇像野猪,作仓皇逃跑状。鹿身上,有的画有斑点,有的只画头部和鹿角。人为涂绘,作奔跑状;有的只画手掌和手指,五指及手掌轮廓为赭色。纵观整幅画面,似为一幅围猎图。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过着游移不定的放牧生活,关岭“马马崖岩画”对此有生动的描绘。画面离地4米许,赭色涂绘人、马、狗、鸟、人牵马、人骑马及不明含义的图像40多个。大者高0.4米,宽0.49米;小者高0.09米,宽0.07米。现仍明显可见八个人、四匹马、一条狗、一只鸟,以及其他一些图像。通观整个画面,似为一幅放牧图:年轻力壮的牧民跃马扬鞭,奔跑在前,在其身后,群马紧跟。男孩追随大人外出放牧,情态欢跃。妇女留在住地,不能上山的女童,陪伴家人,作舞蹈状。
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早已从事农业生产。古代农耕情形在长顺“红洞岩画”上清晰可见。洞口向南,离地2米许。赭色涂绘马匹、太阳、田园、人骑马、人牵马、人扛犁及其他农具等图像70余幅。大者高约0.5米,宽0.3米;小者高约0.3米,宽0.1米。最大特点是画有太阳、田园、人扛犁和其他农具等。人物头戴斗笠,农夫肩扛农具,四周大片田园,显然是古代农耕图。
在山路崎岖的贵州高原上,驮马向为主要交通工具。“七马图”正是山区常见的运输场面。黑线白描,画马7匹,朝同一方向奋力攀登。马背上均有货架,十分接近现实生活,应当称为“马帮运输图”。
贵州系列岩画,除反映社会生产外,还反映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开阳“画马崖岩画”,堪称民族风情的历史画卷。
贵州岩画何以马儿多
贵州岩画,马匹最多,故有“马马崖”“画马崖”“七马图”等称谓。
何以马匹最为多见?这与家畜饲养习俗有关,而饲养习俗则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决定的。
贵州是个大山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离不开马。贵州出产的山地马,既可代步,又可载物,是理想的交通运输工具。贵州盛产小型马,头小,颈长,身躯短,四肢长,只有这种体型的山地马,才能适合崎岖山地的需要。贵州岩画上的马,个体都非常小,堪称真实写照。
贵州岩画上的马,大多画于宋、明时代,这与当时大量需要军马有关。宋、明时代,中央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金、元政权交战,从北方取得战马几无可能,只得依靠西南等地。据《明实录》记载,从洪武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1384年8月8日),至永乐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404年3月5日),20年时间,朝廷从今贵州西部等地“市马”“易马”和获得“进马”“贡马”共42679匹。从永乐元年十一月初八(1403年11月12日)至永乐二年正月二十四日(1404年3月5日),3个多月时间,镇守西南的封疆大吏“镇远侯”顾成,两次派人向朝廷进贡马匹,并受朝廷之命在贵州买骏马2000匹。
当时的贵州马,主要出自黔西北民族地区。明代初年,在今贵州设置贵州宣慰使司、播州宣慰使司、思州宣慰使司、思南宣慰使司等土司。据载,贵州马主要来自贵州宣慰使司。贵州宣慰使司有时又称水西宣慰使司。“水西”指的是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广大地区,今黔西、大方、毕节、威宁一带。从“诏户部以锦布往贵州,命宣慰霭翠(按即奢香丈夫)易马,得马一千三百匹”“宣宁侯曹泰自贵州水西市马还,得马五百匹”“贵州水西土官霭晖等进马,诏赐钞三百四十锭”“贵州宣慰使安卜葩,普安安抚使慈长,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军民府诸土官卜穆等来朝贡马”等记载可知,当年贵州马主要出自黔西北广大民族地区。
当时贵州马的价格委实不菲。《明实录》记载:“马一匹给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盐如之。”按《明实录》记载的“赍白金二万二千六百五十两,往乌撒(按即威宁、赫章一带)等处市马,得马七百五十五匹”计算,每匹马约合三十两银子。换言之,必须用三十匹布,或者三十两银子,或者一百斤茶叶,或者一百斤盐巴,才能购买一匹贵州马,这在当时可谓价格不菲。贵州不产盐,素有“斗米斤盐”之说,一匹马能换一百斤盐巴,可见养马非常划算。
由于对贵州马的需求量很大,养马经济收入颇丰,大大刺激了山民踊跃养马。因此,贵州岩画多见山民牧马的壮观场面。
贵州岩画备受关注。有几个研究岩画的大学教师,为了确定绘画的颜料成分,从关岭“马马崖岩画”上一匹骏马的背部敲下一块石片,拿回学校进行化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另外,我们在长顺县龙家院调查“红洞岩画”时发现,有些马匹是今人增添的,用餐巾纸轻轻擦拭,那红色颜料就附着在纸上了。毁坏原有的岩画,或增添今人的绘画,不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对文物造成了破坏。保护好以马为主角的贵州岩画,对研究贵州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千万不可随意改变原貌。(文图来源:贵阳晚报)
编辑:郑文丰
编审:汤欣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