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竿
中國西南各地山區特有的一種供人乘坐的傳統交通工具。用兩根結實的長竹竿綁紮成擔架,中間架以竹片編成的躺椅或用繩索結成的坐兜,前垂腳踏板
基本介紹
中文名:滑竿使用地區:西南各地山區前身:肩輿相關人物:“嶗山滑竿第一人”劉世正
交通工具,80年代,前身,嶗山特色,重慶,峨眉滑竿,坐滑竿的滋味,坐滑桿的價格,代步工具,有滑竿坐的景區,
交通工具中國西南各地山區特有的一種供人乘坐的傳統交通工具。用兩根結實的長竹竿綁紮成擔架,中間架以竹片編成的躺椅或用繩索結成的坐兜,前垂腳踏板。乘坐時,人坐在椅中或兜中,可半坐半臥,由兩轎夫前後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時,人坐得最穩;下坡時,也絲毫沒有因傾斜而產生的恐懼感;尤其走平路時,因竹竿有彈性,行走時上下顫動,更能給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減輕乘者的疲勞。中國西南各省山區面積廣大,因此滑竿最為盛行。特別是峨眉山上的竹椅滑竿,流傳了幾千年。滑竿的意義已不局限於交通工具,更是當地民間習俗的一種體現。滑竿80年代在中國許多名山 旅遊區,這種舊式的交通工具與現代化的汽車、索道、纜車並用。是當地旅遊交通的一個重要成員。有人從扎擔架得到啟發,把擔架稍加改進,就成了滑竿,比轎子輕便快速。滑竿製作簡便,兩根三米多長的斑竹竿,兩頭尺把長的短槓作抬肩,中間用竹片編成軟扎,前系腳踏,冷天墊毛毯,熱天撐涼篷,軟紮上可坐可臥。轎夫花錢買了抬轎權利叫正輪子,沒有花錢買的叫副輪了。一轎三人抬,叫丁拐,兩人抬,叫對班。無論轎或滑竿,後面轎夫的視線被轎殼或軟扎擋住,須前面轎夫傳話告訴路上的情況,這叫報點子或報路號子。如,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條線,”後應:“跑得馬來射得箭。”要上橋了,前呼:“人走橋上過,”後應:“水往東海流。”前面的路彎拐多,前喊:“彎彎拐拐龍燈路,”後應:“細搖細擺走幾步。”路上有牛糞,前呼:“天上一枝花,”後應:“地下牛屎巴。”路上有個奶孩,前呼:“地下娃娃叫,”後應:“喊他媽來抱。”見啥說啥,振奮精神,鼓舞勞動幹勁,其生動風趣,與船夫號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巴渝的許多風景點,都有滑竿可供遊人乘坐。前身古時叫“肩輿”。近代在四川出現的滑竿,據說開始於愛國將領蔡鍔發動的護國戰爭時,因為擔架不夠用,就地砍來竹子製作擔架,因為全用滑溜溜的竹竿綁紮,就稱為滑竿。嶗山特色“嶗山滑竿第一人”劉世正開發滑竿服務19年 為國內外遊客送上便捷服務本報10月11日訊(記者 畢可湖通訊員王宏波王佩珍 蘇淑娟)當你在嶗山太清遊覽區八水河景點遊玩時,會時常聽到“滑竿、滑竿”的招攬聲,那粗獷的音調和著清脆的流水聲長長地迴蕩在青山綠水間。在常人眼裡這只不過是一群靠滑竿生意養家餬口的山裡人,但就是這樣一群山里人,在他們的“首領”劉世正領導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創造了嶗山旅遊滑竿的特色,為遊客送去了便捷的服務,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著山里人的價值。19年前潛心發明滑竿劉世正高大魁梧,洪亮的聲音帶著濃濃的“嶗東味”。1992年的一天,他陪同朋友到八水河遊玩,看到一對老年夫婦坐在石梯上唉聲嘆氣,他上前詢問,老人說,兩口子原本想去龍潭瀑感受一下“龍潭噴雨”,但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只能在這望“梯”興嘆了。劉世正聽了,回家後冥思苦想,終於豁然開朗——滑竿!說乾就乾,設計、繪圖、找材料,他親自動手製作,多次的試驗和改進,經過一番努力,一個安全舒適的滑竿誕生了。 這種滑竿用竹子做抬桿,鐵質椅子上配有軟墊,上方用綢布做涼棚,既遮風擋雨又富傳統韻味。滑竿制好後,他深知轎夫的選擇同樣重要。轎夫不但要健壯,更要腿腳麻利。經朋友的介紹,他從臨沂招來20名轎夫,白天轎夫抬滑竿,晚上就組織學習嶗山風景知識,他自己寫介紹詞,轎夫通過嚴格的考試上崗。就這樣,轎夫們一邊抬轎子,一邊介紹嶗山的風景,遊客們很是盡興。從此,上了年紀、腿腳不好的老人,紛紛選擇坐滑竿爬嶗山了。劉世正經過19年的心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讓數不清的國內外遊客在滑竿上領略了嶗山的美景,還為貧困山區解決了一批勞動力就業,提高了收入。劉世正說,有了美好的嶗山,才有我們個體業戶美好的明天。重慶旅遊景區特有的交通工具滑竿,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但是女子滑竿隊的出現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在重慶市郊外的旅遊景區,就活躍著一支女子滑竿隊,排列整齊的十多隻滑竿在路旁一側一字排開,十幾名女子滑竿隊員焦急地等待著遊客。由於女子滑竿隊員為客人提供了熱情周到的服務,說以生意一向不錯,一天下來隊員們可以獲得百元左右的收入。女子滑竿隊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抬滑竿的女隊員都是當地的農民,在農閒時抬滑竿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為旅遊景區的遊客增加了一項服務。部分遊客之所以選擇女子滑竿,是因為她們提供的服務令遊客更加滿意周到。峨眉滑竿峨眉山滑竿,是為遊人代步的的特色交通工具。用兩根約2.4米長的斑竹做抬竿,兩端綁上0.5米長的抬擔,中段架上四腳睡椅,睡椅前再安放一根踏腳棍,就構成了適應山道、坐臥舒適的滑竿。1935年蔣介石在峨眉辦軍官訓練團時,出行坐的就是滑竿。坐滑竿的滋味上坡時頭向下,腳朝天;下坡時頭頂天,腳朝地;平路上心情才放鬆下來。滑竿“嘎吱嘎吱”、上下閃動,坐在其上觀賞沿途秀美的風光別有一番感覺。坐滑桿的價格上行和下行價格不同,上行30—40元/公里,下行稍便宜些。比如,從洗象池到雷洞坪7.5公里,上行240元/乘,下行180元/乘。總的來說坐滑桿並不便宜,所以打算坐的話一定要講價。如果對方要價200你可以試著殺到50,依次類推。代步工具轎子和滑竿都是四川地區人們代步的主要工具。滑竿是簡易的轎子,轎子起源較早,是受四輪車子的影響,去掉四輪,改裝成轎。到了交通發達的現代,轎子被淘汰了,滑竿作為一種具有特色和簡易便用的交通工具而流傳使用到今。“滑竿”之名是怎樣來的呢?有兩重解釋:一說是用滑溜溜的竹竿綁紮而成;另一說是:它輕便快速,滑得快,所以叫滑竿。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滑竿的製作比較簡單,先砍兩根2米長的斑竹,在兩端各綁上60厘米的短扛作為抬肩,中間用竹片和繩子編成軟扎,前面繫上一個腳踏就成滑竿。滑竿是由兩人抬扛,在抬扛時還不斷地前後傳話,被稱為“報點子”,就是前面的人告訴後面的人前方路面的情況。一喊一答,加上四川特有的地方話,特別的好聽!滑竿輕巧靈活,大道小道皆可行走,尤其適合山區小路。在四川山區較多的路段特別適用,坐它上山別提有多舒服啦!有滑竿坐的景區一、四川省:1、峨眉山2、青城山3、碧峰峽4、西嶺雪山5、海螺溝6、黃龍
二、湖南省:1、張家界2、南嶽衡山3、崀山三、重慶市:天生三橋
相關詞條
滑竿滑竿在上坡時,人坐得最穩;下坡時,也絲毫沒有因傾斜而產生的恐懼感;尤其走平路時,因竹竿有彈性,行走時上下顫動,更能給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減輕乘者的疲勞。...
抬滑竿抬滑竿,漢族交通習俗。舊時交通不變,抬滑竿十分盛行。在山區抬滑竿仍十分流行,仍在一些旅遊聖地如峨眉山、青城山等地流行,並變成當地一個旅遊項目。...
乘滑竿滑竿這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至今仍在民間流行,在中國江南各地山區廣泛分布。滑竿輕巧靈活,大道小道皆可行走,尤其適合山區小路。在四川山區較多的路段特別適用,坐它上山別提...
轎夫(抬滑竿的人)抬滑竿的叫做“轎夫”。所謂“滑竿”,就是用滑溜溜的竹竿綁紮的運載工具,實際上是一種簡易的轎子轎夫一般都是些忠厚老實的山民或農村人,甚至叫“苦力”、或}下...
爬滑竿爬滑竿這是景頗族的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它通常由姑娘們發起,先立一根約10米高的竹竿於廣場中央,竹竿最項端的那節竹筒里裝滿清油,稍加搖動,油便溢出,使竹竿光滑...
小猴滑竿《小猴滑竿》是一款益智小遊戲,遊戲大小為1000K。...... 小猴滑竿背景設定 編輯 滑鼠操作,憑手感,可以控制滑桿的上下2部分,當上下2部分滑桿連在一起的時候,小猴...
車馬·溜索·滑竿《車馬·溜索·滑竿》是200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紅軍。...... 《車馬·溜索·滑竿》是200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紅軍。...
中國傳統交通習俗:車馬·溜索·滑竿《中國傳統交通習俗:車馬·溜索·滑竿》是2009年7月1日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叢書搜尋古籍、方誌、野史,匯集各族民俗材料,進行科學調查研究,...
滑桿抬么妹滑竿抬么妹在華鎣山已流傳100多年。據民間傳說,早在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8年),華鎣山高登山、寶鼎相繼建立寺廟,歷代香火旺盛,朝拜者絡繹不絕。當時,未出嫁的...
肩輿初期的肩輿為二長竿,中置椅子以坐人,其上無覆蓋,很像四川現代的“滑竿”。後來,椅子上下及四周增加覆蓋遮蔽物,其狀有如車廂(輿),並加種種裝飾,乘坐舒適。這種...
么妹節么妹節是四川省華鎣山區以紅岩鄉為主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曆三月,華鎣山區的年輕漢子將漂亮么妹抬上華鎣山,拜佛觀景,奪得前三名的不但能獲得大獎,且多數抬滑竿漢子...
巴中民俗假如前面來了很多人要與滑竿爭道,前面抬夫報:“天上一朵雲”,後民抬夫隨答“地上一群人”等等。巴中民俗巴中皮影 編輯 “巴中皮影”,指流傳於巴中市境內的一...
熱門詞條
你的肩膀
功夫小蠅
Now You See Me
東張西望
SUMMER NUDE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Nimble Quest
美樂地
妮琪·米娜
唐頓莊園第四季
馬芬
魷魚羹
慧律法師
要潤
give me some sunshine
趙文卓
領養
貝納通
明天的自己
育嬰假
Rocking
鹹豬手
元氣小子
床單
樂雅樂家庭餐廳
池上二絕
合照
Represent